辟谷又名断谷、却谷、休粮、绝粒等,因此术常和服气之术结合,故统称为 却谷食气 。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《却谷食气篇》,就是方仙道中流传却谷食气之术的证据。《太平经》卷五十二云 欲知其意胞中童,不食十月神相通 ,是秦汉方仙道即以辟谷之术修仙通灵。早在晋代,据葛洪说,辟谷之术 近有一百许法,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,便辟四五十日不饥;练松柏及术,亦可以守中,但不及大药,久不过十年以还。或辟一百二百日,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。或先作美食极饱,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,令不消化,可辟三年。欲还食谷,当以葵子猪膏下之,则所作美食皆下,不坏如故也。 (《抱朴子内篇·杂应》)后世道士辟谷之方大致并未脱开晋人却谷食气的路子,一般辟谷前先服葵子、胡麻、猪膏、大麻子等药物以润肠泻秽,防止肠胃粘连和大便中毒。辟谷多以减食法渐渐断谷,饥时可饮食少量由芝麻、黑豆、大枣、栗、酥、茯苓、黄精、天门冬、术、人参、柏叶、蜜等煮成的汤药,同时要咽津食气,逐渐适应休粮状态。本来行气至胎息境界,自然会发生辟谷现象。辟谷食气之法,其效果可以促进人体真气的运行,激发人体潜能,从而变化人的体质。现代人行辟谷食气之术,亦可减肥、美容,淘汰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和变异的细胞组织,从而更新体质,提高内气修炼的层次,仍有防病健身的效果。
服气之法,多和咽津、辟谷、吐纳、闭息、存思、守窍等方术相互配合,有服体外之气和服体内之气的分别。服体外之气时应和存思结合,有服五芽、六气、三气、紫气、雾气,甚至服五方灵气、日月光芒及星精月华等法。服体内之气有服五脏气及元气等法。孙思邈说: 欲学此术,先须绝粒,安心气海,存神丹田,摄心静虑,气海若具,自然饱矣。 气若不散,即气海充盈,神静丹田,身心永固,自然回颜驻色,变体成仙。 (《存神炼息铭》)孙思邈所传为服体内元气法诀。其他还有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、《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》及《云笈七签·诸家气法》等书所载服气法诀,都是道教服气法的典型之作。服内气之法,一般是先将体内浊气吐出,在吐气欲止时,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,然后一口咽下,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称内元气。例如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中 咽气诀 所述: 服内气之妙在于咽气。世人咽外气以为内气,何以谬哉。吐纳之士宜审而为之,无或错误耳。夫人皆禀天地元气而生身,身中自分元气而理,每因咽及吐纳,则内气与外气相应,自然气海中气随吐而上,直至喉中。但候吐极之际,则辄闭口连鼓而咽之,令郁然有声汩汩。然后男左女右而下纳二十四节,如水沥沥分明闻之也。如此内气与外气相顾皎然而别也。以意送之,以手摩之令速入气海。 一闭口三连咽止。干咽号曰云行,湿咽取口中津液谓之雨施。初服气之人气未流行,每一咽则旋行之,不可遽至三连咽也。候气通畅然渐渐加之,直至于小成也。 显然服气法中所服之 内元气 和后世兴起的内丹学中 元气 概念尚不尽相同。至于存服体外之气,讲究以多入少出为要,例如司马承祯《服气精义论》中有 服三五七九气法 :徐徐以鼻吸气三次,以口吐死气一次,如此行三气法久熟,再以鼻纳气五次,吐一死气。五气法久熟,再行七气法。以鼻引七气口吐一死气。七气久之再行九气法。鼻纳九气口吐一死气。久久行之,最后将三五七九合并为二十四气,即二十四咽而一吐之,直至九九八十一咽而一吐之,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。另据《上清握中诀》载 服三气法 : 常以平旦向日,临目,存青气、白气、赤气各如线,从日下来直入口中,挹之九十过,自饱便止。 这种服气法是和存思法配合而行的。
以存思为主的服气法,逐步发展为采气法。例如《上清握中诀》所载 服日芒法 及 服月芒法 ,便是初期的采气工夫。 服日芒法 为: 平坐,临目,直存心中有日象,大如钱,赤色,紫光,九芒从心上出喉至齿而回还胃中。良久,存见心胃中分明,乃吐气,漱液,服液三十九过止。一日三为之。 夜间可行 服月芒法 ,即存想月亮在泥丸宫,月光芒四射,其白芒流入胃下至丹田。采日精可益身中阳气,治阳虚之症;采月华可滋补身中之阴,阴虚者可行之。日魂月魄可与身中之魂魄相感应,存思采服日月之阴阳,可增强身中阴阳的生命能量。随着道士修炼的层次不断提高,能够激发本身的元气和天地之气感应,便可以采天地之气。采气法往往不必像服气法那样由口、鼻而入于胃中或肺中,而是离开呼吸器官及消化器官的系统,直接以经脉、关窍等学说为基础。如采日月精华法,可对日月而坐,存想日月精华吸入头顶百会穴,沿任脉降至丹田,再由督脉升至泥丸宫。日月为天地阴阳之精,《太上玄真诀服日月法》等多用存想,存左眼为日,右眼为月,日月交光,照彻泥丸,下耀五脏,入于明堂,化生五彩甘露,流入口中咽下,沿冲脉运转丹田。其他如由两手掌劳宫穴采松柏树木之气,用两足心涌泉穴采山川大地之气,以眉心印堂穴或祖窍穴感召虚空中先天一炁等,皆须用存思法或修炼到天人合一的高工夫层次才易于施行。
(以上资料来自别的网站....lets share share
